同心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了加快全县教育发展步伐,巩固“两基”成果,如期实现“教育强县”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基本现状
2010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232所,幼儿园2所。全县60%的行政村有完全小学,小学最大服务半经在2.5公里以内,网点覆盖率为100%。
全县在校学生为71502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45514人(女生21579人,占47.4%,回族学生41507人,占91.2%)。初中在校生19016人(女生9073人,占47.7%,回族学生16304人,占85.7%),高中在校生5962人(女生2751人,占44.5%,回族学生4834人,占81.1%),中职在校生10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残疾儿童入学率70%,适龄少年入学率97.21%,高中阶段入学率72.6%。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2%。
全县现有教职工3865人,其中在编教职工3297人(高中教职工345人,中职教职工31人,初中教职工756人,小学教职工2004人,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93人,幼儿园教师68人),特岗教师554人,县招聘教师14人。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整体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明确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以“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为载体,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以振兴同心教育为契机,加快中小学校建设步伐;以实施“三名”工程为重点,打造精品师资团队;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岗位管理为突破口,构建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的体制;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切入点,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良好形象。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师资精良、效益显著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实现同心教育均衡发展。
(二)各类教育发展目标任务
1、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和规范学前三年教育,力争全县达到建设完成21所幼儿园,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到“十二五”末全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0%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适龄儿童入学一个都不能少,适龄少年“人人有学上,个个上好学”,初中辍学率在现有2%的基础上逐年下降0.3个百分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实施“两基”年检制度。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
3、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全面优质化,一方面将同心中学由现有的自治区普通高中三级示范学校提升到二级示范学校;将豫海回民中学打造成自治区普通高中二级示范学校,促进我县普通高中教育良性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2012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4、职业教育。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实行独立办学,力争五年内打造2—3个品牌专业,实施县内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坚持40%的学生直接送往县外职业教育学校就读。40%的学生通过县职教中心一年专业文化课学习,实行“0.5+2.5”或“1+2”联合办学模式再输送到县外职业学校就读和实习。20%的学生在县职教中心完成“2+1”模式的学习(在职教中心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力争2010年秋季职普比达到4:6,2011年秋季职普比达到4.6:5.4,2012年秋季职普比达到1:1。
5、成人教育。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指导,抓好自考、电大、函授等各类成人教育,整合县域内各类培训资源,抓好各类职业培训,发展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逐步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脱盲巩固率达98%以上。
6、特殊教育。力争建设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展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教育,使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在现有的70%的基础上逐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三、“十二五”期间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目标任务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县委、政府成立“十二五”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两基”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建立自上而下整体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控辍、以责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工作思路,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教育行政部门成立落实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工作小组,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巩固“普九”成果,完善文档资料;定期督查指导,加强校园“四化”建设,力争两年再上新台阶;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工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安工程”、“同心教育振兴计划”,提高硬件建设水平,使学校音体美器材、信息技术设备达到自治区规定标准,确保实现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结合生态移民工程,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全县生态移民工程进展情况(“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安排同心县向利通区、青铜峡和红寺堡移民36659人),及时跟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通过撤、改、联、并等办法,2011年力争再整合、撤并村小30所。预计至2012年,全县学校数量可减少到200所以内,2015年整合到156所以内,其中: 3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0所完全小学、39所非完全小学。
4、合理调配教育资源。随着移民搬迁的不断推进,高起点、高标准在移民安置区新建小学,扩建下马关中学,合理配置学校软硬件设施,精心配备师资,有效解决移民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难题。同时,撤消合并全县薄弱学校,将羊路九年制、兴隆中学、马高庄九年制、汪家塬九年制和红城水九年制学校的初中部撤并,建制完小,撤消一批初小和教学点。王团镇新建一所中心完小,对川区学校进行合理布局调整,使全县学校布局更加规范、科学、合理,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统筹规划学前教育。目前,县城一幼、二幼两园容纳量有限,还需新建2所幼儿园(其中新区1所),在县城率先普及学前教育。力争在全县乡镇建设21所中心幼儿园,将生态移民区学前教育纳入全县整体规划,积极采取民办公助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幼儿园,同时,在56所村镇完全小学附设学前班,有效提高乡镇幼儿入园率。
6、加快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缓解县城入学压力。在新区新建第五中学、豫海初级中学和豫海小学。第五中学规模为48个教学班,2400名学生;豫海初级中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豫海完小(兴隆小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县城学校大班额、大通铺和校外租住问题,并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7、新建同心县职教中心。争取资金在豫海新区新建县职教中心,规模为30个教学班,容纳1800名学生。同时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积极整合县内各种培训资源,达到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人员6000人次以上。
8、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①校园绿化、硬化工程建设,全县需投入资金20000万元。
②在11所初级中学和9所乡镇中心完小建设图书科技馆及体育馆。
③在全县83所中小学校建设不同规模的浴室及开水房。
④在全县各中心小学根据学校校园情况建设标准化体育场。(其中2所400米标准化塑胶跑道、13所300米塑胶跑道、74所学校200米塑胶跑道及其各种球类场地。)
(三)配置教育技术装备,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
9、更新补充计算机,新建多媒体教室。积极争取自治区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利用1-2年时间更新配置理化生实验仪器,做到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达到自治区一类标准。教育强县目标实现后,音体美器材、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还需配齐配全,不断更新,适应教学需求。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业务培训,使全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率、信息技术运用率均高于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学校图书、课桌凳和学生用床分期分批按需更新添置,使全县中小学硬件建设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建设教育城域信息网,全县需投入资金6000万元。
10、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积极筹建县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实现县与区或市教育资源中心不低于100M的宽带联通,对所属学校教育学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同时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模式Ⅰ、模式Ⅱ和模式Ⅲ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11、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开竞争使善于治校办学、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校长职务,聘期三年,做到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做好教师岗位设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与考核。全力实施“三名”工程。精心打造名校、名校长和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引领作用。做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考核,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每月一次校长例会制度,强力推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层管理干部竞聘、轮岗制度。
12、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作用。按专业配齐、配强县级专职教研队伍,加强管理和考核工作,实行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岗位进修、参加各种培训、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强化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农村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特岗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积极申报国家、区、市、县教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分年度培养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全县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让更多的名优特教师涌现出来。深入实施城乡学校“帮扶结对”计划,实行送课下乡、城乡教师与领导“轮岗制”和交流制度,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发展办法。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农村学校的师资、管理水平得到培训提高。
13、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以补课、自习等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严禁接受学生家长的馈赠和宴请,对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学校团支部、学生会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教育行业良好形象。
14、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市、县级“三名工程”创建活动和我县开展的“思想再解放、校情再认识、发展再提速”活动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教研方法,加强过程监控,细化考核目标,重点开展好城乡“对口帮扶支教”活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含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校名校长,构建精品教师团队;重点加强教研活动,编写《同心教研教改创新论文集》,树立同心教育新形象;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毕业考试评价和升学评价机制,坚持统测抽测相结合,提高备考策略,努力实现高考年年上台阶,中考在吴忠市“争先进位”目标;积极构建强弱学校“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重点解决好九年制学校、农村初小和教学点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使全县基础教育质量居于全市领先地位。
(五)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完善贫困生保障体系
15、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乡镇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属地学校的责任,指定一名副职专抓教育工作,力所能及地解决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多元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和幼儿园办学,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与考核。实行政府部门帮扶学校制度和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定期深入学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每年帮助联系学校解决1—2件实事。
16、建立贫困生救助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多方筹措助学资金,对当年考入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同时,对考入一、二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贫困生救助体系,对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学生,由政府和区工会、福利彩票等项目资助,做好救助工作。对家庭贫困的初中、小学生,积极争取外援予以资助,同时,落实好“三免一补”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切实解决好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师生安全
17、做好中小学(园)安全工作。健全中小学(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教育制度,建立卫生防疫、传染疾病和自然灾害防控体系,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园)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事故预案制度、事故报告制度。教育、公安、工商、卫生、城建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切实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七)建立完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8、建立和完善党政发展教育的领导机制,为教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健全政府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负总责,解决财政投入、教师地位、校舍土地使用等问题,把履行发展教育责任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各职能部门和办学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调动和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教育管理责任全面落实。
19、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为教育发展提供财政保障。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每年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增长,切实做到投入的“三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拓宽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积极争取热心群众、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捐资助学。支持职业技术学校开拓教育培训服务,科技开发转让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建立审计监督机制,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确保教育经费高效运转。
20、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估,为教育发展提供评价保障。强化督政,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同心教育的综合实力。深化督学,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评估专家队伍,规范教育评估行为。
21、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的要求,加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建立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师德教育,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德风尚。加大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力度,增加办学透明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为同心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只有全县上下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如期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发展我县基础教育事业。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五日